化肥利用率提高至40%以上,测土配方施肥结合水溶肥是关键路径
一、 问题根源:为什么传统施肥方式利用率低?
在讨论解决方案前,先要明白传统“大水大肥”粗放施肥的弊端:
-
养分失衡:凭经验施肥,导致某些元素过量,某些不足。过量的元素不仅作物吸收不了,还会固定或拮抗其他元素。
-
挥发和淋溶损失:如铵态氮易挥发,硝态氮易随水淋失,渗入地下水中造成污染。
-
固定和固化:如磷肥在土壤中易被固定,形成作物难以吸收的形态。
-
施用时机不当:未能与作物的需肥规律同步,导致“需时没有,不需时过剩”。
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我国过去化肥利用率长期偏低(曾一度在30%左右),造成资源浪费、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。

二、 核心路径解析:两大技术的协同效应(一)测土配方施肥:解决“精准”的问题(做什么菜?给谁吃?)
这相当于农业的“精准医疗”,核心是“缺什么,补什么;缺多少,补多少”。
-
测土:就像体检。通过分析土壤样品,准确了解土壤中的氮、磷、钾、有机质及中微量元素的含量。
-
配方:就像开药方。根据土壤“体检报告”和目标作物的需肥特性,计算出最科学、最经济的肥料配比和用量。
-
施肥:就像按方抓药。根据配方生产或选购专用肥料,并进行施用。
作用:从根本上避免了盲目施肥,从源头上减少了过量养分的投入,为高效利用打下了基础。
(二)水溶肥:解决“高效”的问题(怎么喂?)
水溶肥是一种可以完全溶于水的新型肥料,它能与测土配方施肥完美结合,实现“精准投喂”。
-
速效性与高效性:养分以离子形态存在,作物可直接吸收,见效快,吸收利用率远高于传统复合肥。
-
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:通过滴灌、喷灌系统,将水和肥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区域。
-
-
节水节肥:极大减少了水的渗漏和蒸发,以及肥料的流失。
-
可控性强: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,进行“少食多餐”式的精确施肥,真正做到“按需供应”。
-
三、 “测土配方 + 水溶肥”如何实现1+1 > 2的效果?
这两者不是简单的叠加,而是深度耦合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准施肥体系:
-
精准配方 + 高效载体:
-
测土配方提供了科学的配方,告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营养套餐。
-
水溶肥作为高效的载体,能够将这个“精准配方”毫无损失、快速直接地送达作物根部。
源头控制 + 过程优化:
-
测土配方从源头控制了总养分投入量和比例。
-
水溶肥通过水肥一体化,在过程中优化了养分的供应时机、位置和方式。
数据驱动 + 智能执行:
-
测土数据、作物需肥模型是决策的“大脑”。
-
水肥一体化系统是执行的“手脚”,可以轻松实现定时、定量、定比例的自动化智能施肥。
实践案例:在新疆的棉田、山东的蔬菜大棚、云南的花卉基地,广泛采用“测土配方 + 水溶肥 + 滴灌”的模式。农民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购买或定制专用水溶肥,通过滴灌系统,在棉花现蕾期、开花期、结铃期等不同阶段,施用不同配比(如高氮、平衡、高钾)的水溶肥,最终实现了化肥减量30%-50%,同时产量和品质双双提升,化肥利用率轻松超过40%,甚至达到50%-60%。
四、 挑战与未来展望
尽管这是关键路径,但推广仍面临挑战:
-
初始投入成本高:水肥一体化设施需要前期投资。
-
技术要求高:农民需要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。
-
测土配方需要常态化:土壤状况是动态变化的,需要建立长效的测土机制和数据平台。
结论:“测土配方施肥”与“水溶肥”的结合,实质上是从“经验施肥”到“科学施肥”、从“固体撒施”到“液体精施”的质的飞跃。它通过“先诊断、后开方、再精准喂服”的方式,构成了实现化肥减量增效、利用率突破40%大关最现实、最有效的技术路径,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服务于农 发展于农
【声明】文章及视频来自于互联网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如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我们,邮箱:xfl365@brzh.cn,我们会尽快进行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1938号